在埃及新首都 CBD 标志塔的施工现场,埃及工程师瓦利德・拉马丹正熟练操作着爬模设备,精准控制着每一层楼的施工节奏。谁能想到,这位如今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,三年前还因缺乏技能被多家工地拒之门外,甚至被调侃 “打小工都不要”。他的蜕变,源自中国师傅陈柏宏的倾囊相授。
一、语言不通?用行动打破壁垒
2021 年,拉马丹加入中国建筑集团埃及新首都 CBD 标志塔项目时,连基本的施工术语都听不懂。中方工程师陈柏宏没有放弃,他用手势比划钢筋绑扎的角度,用沙子在地上画结构图,甚至带着拉马丹在烈日下反复练习塔吊吊装的平衡技巧。“一开始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但陈师傅的耐心让我坚持了下来。” 拉马丹回忆道。这种 “手把手” 的教学,正是中国建筑推行的 “鲁班工匠计划” 的缩影 —— 截至 2025 年,已有超过两万名埃及工人通过该计划掌握了混凝土浇筑、钢结构焊接等核心技术。
二、技术封锁?用创新破解难题
在明亚省撒哈拉沙漠的钻井现场,埃及平台经理穆罕默德・贾比尔正带领团队使用空气泡沫钻井技术攻克复杂地层。这项由中国中曼集团研发的技术,将原本需要一个月的钻井周期缩短至 15 天,彻底解决了传统泥浆钻井易坍塌的难题。“中国师傅教会我,技术不是死规矩,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。” 贾比尔说。如今,他不仅能独立完成 450 米深水井的钻探,还将这项技术分享给埃及同行,带动当地钻井效率提升 40%。
三、从零起步?用坚持创造奇迹
在美的埃及洗碗机工厂,埃及小组长卡迈勒正指导新员工进行碗篮焊接。三年前,他还是流水线上的 “菜鸟”,连焊枪都握不稳。中国师傅张鉴槐设计了一套 “阶梯式训练法”:先用木头模拟焊接,再在废料上练习点焊,最后才进行正式操作。“当我第一次做出完美焊缝时,张师傅比我还激动。” 卡迈勒说。凭借这套方法,他仅用三个月就成为技术能手,并晋升为小组长,带领团队实现单日洗碗机产能突破 2000 台。
四、国际舞台?用实力证明价值
2024 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,埃及留学生小明(Ibrahim)与越南队友合作,凭借精准的数控编程和操作,在智能制造赛项中斩获银奖。作为埃及鲁班工坊首批 “3+2” 项目学员,他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造期间,不仅掌握了五轴联动加工技术,还学会了用中文编写复杂的加工程序。“中国老师告诉我,技术没有国界,只有不断突破才能赢得尊重。” 小明说。他的成功,让埃及青年看到了通过技能改变命运的希望。

从沙漠中的超高层建筑到智能化工厂,从钻井平台到职业院校,中国师傅们用技术和耐心,为埃及徒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。正如埃及总统塞西在参观标志塔项目时所说:“中埃合作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,更是人才的培育,是真正的‘授人以渔’。” 这种跨越国界的师徒情谊,正在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书写着共赢的新篇章。